2021年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期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用将近6万例曾患有超重、肥胖且施行过减肥行为的参与者组成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最长30年,最终得出结论:每减轻1公斤体重,体重就会以每年0.13-0.19公斤的速度更快反弹。
早在2001年,一项发布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盘点了29项长期减肥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在减重后2年后就会反弹50%以上,5年后会反弹80%以上。
减重年限与反弹的身体重量。来源:PubMed
减掉的体重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反弹,这就是“溜溜球效应”。为快速减重而极端节食,体重前期会快速下降,但因饮食不合理造成生理或心理产生不良反应而恢复以往过量摄入的饮食,进而导致体重快速反弹,如此循环往复。
管不住嘴,先别着急怪自己
很多人陷入“减肥-反弹”的恶性循环时,往往将过错归结于自己的意志力松懈、放纵了自己。减肥成功后“松一口气”,然后重新陷入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心理因素固然是原因之一,久坐不动、开车出行、外卖易得等环境因素也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在活动量减少的同时摄入更多的能量。
除了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之外,身体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也不能忽视。减肥后,身体会激发“自私”机制,认为体脂减少会危害生存,基础代谢率(BMR)下降,身体会努力维持原有的体重。
202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脂肪细胞会“记得”肥胖,曾经肥胖带来的细胞变化在成功减重2年后仍然存在。这些“胖过”的脂肪细胞对糖和脂肪有更多渴望,一旦接触高脂肪食物就可能快速反弹。
除了脂肪细胞,“激素小分队”也在暗中捣鬼。脂肪细胞能分泌一种和食欲密切相关的激素“瘦素”,当食物充足的时候,瘦素作为信使会传递“够了”的信号给大脑,帮助人类抑制食欲。《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减重之后,瘦素会下降,生长素会上升。瘦素下降导致食欲增加、代谢率降低,而生长素上升会让饥饿感增强。而由胃分泌的饥饿素上升也为食欲“添油加醋”,身体会整天感觉到“想吃”“这个好香”“那个也好香”“多吃点东西吧”。
“易胖基因”作祟也容易导致体重反弹,目前已有研究表示有750余个基因确定与肥胖相关,如肥胖相关基因、黑皮质素4受体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科学》杂志发现,FTO基因变异者体内饥饿素高于正常水平,食欲调控能力天生较弱,看到炸鸡、蛋糕等高热量食物时大脑会疯狂“尖叫”。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表示肠道菌群对体重反弹也有“贡献”。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肥胖者的肠道菌群更擅长从食物中“榨取”热量,甚至能“绑架”大脑让你渴望垃圾食品。
来源:丁香医生
尽管有各种分歧,但科研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是,体重反弹的生理学原理非常复杂,就像肥胖那样,受到从基因到行为再到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肥胖人群之所以复胖率高,是具有很强的遗传和生理基础的,不仅仅是因为减肥后“重蹈覆辙放飞自我”,而是身体本能在抵抗“少吃”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