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记者会上用7分钟“聚焦腰围”的发言,登上热搜榜首。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宣布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这一讲话立马引发了全民热议:“连国家都在催我减肥了!”这条被戏称为“史上最硬核健康提醒”的新闻背后,是我国肥胖问题已到刻不容缓的严峻现实。当“胖”从个人烦恼上升为国家行动,这个看似私密的身材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公共卫生课题。
我国成为全球“首胖”
每10个成年人里将有7个超重或肥胖
国人到底胖到什么地步了?
我们可以借助近10年卫健委发布的两次《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窥探国人体重的发胖轨迹。
2015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就达到了42%;而2020年的数据则更进一步,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已逼至50.7%。相当于在短短5年间,每10个成年人中,“胖子”从4个增加到5个,增长迅速。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肥胖的问题也引起了全民关注,新闻媒体时不时的关于“小胖墩”的报道令人担忧。数据显示,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15年的16%升至19%,预测到2030年,该数据将增加至31.8%,“小胖墩”增速超过了成人。
全球肥胖版图上,中国已从“瘦子国”逆袭为“胖力股”。世界肥胖联盟统计显示,基于庞大的人口,我国肥胖人口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成年肥胖率虽仍低于美国(41.9%)、英国(28%)等发达国家,但增速却是欧美国家的2-3倍。
这种“加速度”背后,是国民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2024年5月,新华网和外卖平台联合发布《职场人外卖营养“体检”报告》显示:北上广等大城市打工人的外卖中,超过半数的外卖订单多是高碳水、重油重辣以及多肉食类。其中,北京在米、面、包子等高碳水订单量占比20.3%,麻辣烫、干锅、串串等重油重辣订单量占比17.0%,炸鸡、烧烤、汉堡等多肉食订单量占比19.3%。
同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国人一天中平均静坐时间长达9个小时,而体力活动不足者占比近1/3。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王女士坦言:“经常加班到深夜,只能靠外卖续命,根本没时间运动。”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百姓腰包渐鼓,国民的腰围也越来越粗了。
河北成为全国“第一胖”
城市男性、农村女性更容易发胖
虽然中国人整体在发胖,但不同地域的“发福指数”却呈现出鲜明的南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气候、饮食等生活习惯上,更通过权威数据形成了一张直观的“胖瘦地图”。
根据一份全国1577万人群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肥胖率呈现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北方省份“包揽”肥胖率排行榜前列,河北、内蒙古、山东、天津、辽宁五地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