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北省为例,其肥胖率高达21.9%,成为全国“首胖”;而最南端的海南省肥胖率仅8.9%,不足前者的一半。这种“北胖南瘦”的背后,是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深度交织。
北方冬季漫长寒冷,高热量饮食成为抵御严寒的“生存智慧”;南方温热潮湿的气候,则促使人们更倾向于清淡饮食。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北方餐桌,到“精致小炒、靓汤养生”的南方厨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身体数据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健康的社会经济分层”现象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其平均健康水平往往越好,同样的,肥胖的分布也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有研究将国内城市经济发展与肥胖率进行交叉验证发现,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梯队城市,总体肥胖率要低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城市。该研究总结,经济越发达地区,肥胖率相对更低。
这可能与发达地区居民健康意识更强,饮食管理更科学,且健身资源丰富,利于控制体重相关。
同时,肥胖率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不同区别。研究数据发现,在我国,城市男性肥胖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却比农村女性更苗条。
城市男性应酬多、饮酒频繁,饮食不规律。城市女性更关注体重管理,健身、医美市场发达。《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女性健身消费者占比达61.93%,较2021年增长迅猛,女性消费者在万元以上的健身消费和周边消费支出均高于男性。
这些不同地区的健康数据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理解中国肥胖流行趋势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